“没想到剪纸还能这样改,太酷了!”日前,以蝴蝶、花朵、葫芦、动物等各种各样生动造型“亮相”的剪纸耳环作品引发关注,不少参观人员发出如此感叹。

群众现场试戴剪纸耳环。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
这些让非遗“活”起来的作品,均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师生。因造型多样、图案精美,这些剪纸作品成了抢手货,受到艺术爱好者和民间人士的喜爱被一“抢”而空。
“这是学生剪纸作品第一次‘出海’,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。尤其是我们制作的剪纸耳环,成了展会上的‘爆品’。”该校美术教师蔡炎敏介绍。

学生创作的各类造型的剪纸作品“出海”前集中展示。新华网发 陈明铭 摄
“最难的是在几毫米的热缩片上刻画纹路。”回顾创作过程,一名学生表示,“在热缩片上剪刻难度很大,一不小心画错了就开裂了,或是吹制时没掌握好力度就变形了,必须全神贯注、小心翼翼。”从AI图纸创作、热缩片上刻画图案、刻刀剪刻后上色,再到热吹技术固型,蔡炎敏带领学生们一次次试验和尝试,终于将光电技术与传统剪纸深度融合,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历时2个多月时间创作和筹备,蔡炎敏最终从众多学生作品中精选出100幅参展。

温州瓯海潘桥中学学生刻画好剪纸图案后,借助热吹技术对作品进行固型。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
谈及此次展品“出圈”,蔡炎敏认为正是AI与现代光电技术的融合,赋予了非遗剪纸全新的生命力。“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剪纸,我们的作品以镂空传统纹样结合玻璃材质与光影技术,既保留中式审美精髓,又赋予非遗科技感,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抹亮色。”
这场跨越山海的“非遗年轻化”实验,背后是中国海派剪纸传承人蔡炎敏二十余年的坚守。自2001年起,她便师从剪纸大师林曦明,与非遗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近年来,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,她不断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、教育理念的融合之道,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。

学生创作的剪纸耳环作品。新华网发 陈明铭 摄
“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。”蔡炎敏深知,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,就必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。随着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“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”,她的教学实践更加注重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。
据了解,蔡炎敏所在的潘桥中学多年来一直深耕传统文化教育,将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特色课程体系。蔡炎敏早年间便在校内开设手工制作课程,逐步引入剪纸内容,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公开课展示,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,增强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的认同感。

蔡炎敏在给剪纸作品上色。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
“很庆幸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这门艺术。”在蔡炎敏看来,非遗剪纸不仅是本土文化的瑰宝,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她期待通过年轻一代的努力,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、闪耀世界舞台。(胡炎桢 黄佳)